談修行—-遇見更好的自己(中)

修行不分宗教、個人或團體、時間或地點,透過修行可以達到身靜、心定、靈明三體澄淨的平衡狀態,提昇生活品質並體現生命價值,遇見更好的自己。

「四品」、轉性(自性)

「自性」,指眾生的存真本性,每個人都有也一直都在。禪師六祖慧能悟道時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要如何認識自性般若?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每個人都有自性的佛土,自性已經蘊含了無限的智慧、慈悲與覺悟的潛力,只是被煩惱、無明遮蔽了,修行不必依賴外在的力量去尋找解脫,從內觀覺察、破除我見、清淨心的培養,返璞歸真回到質樸純真的本性,遵循自然規律軌則,從而可以達到圓滿的智慧。既然理解自性本一真,人們彼此之間就不該有分別、不平等,待人處事也不應當分貧窮、貴賤階級,面對個別差異和不同意見時更能理解與接受、包容跟體諒。

「五品」、修心(心性)

「心性」摸不到看不到,包括内在的慾望、情感、理智和本能等方面。《華嚴經》:「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即「唯心所現」,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從我們的心識中生出,心是萬象的根源,所以「心生萬法」。 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和經驗皆源於內心,從而提醒我們要洞悉內心所思並調伏心念,使自己的心流能平静、心識更清明。進而昇華我們的心念,持一份願心行力,透過光能慧心、澄明靜篤的心態來調整,豎立價值目標,不畏艱難困頓,與有緣眾生同修共和共好。《金剛經》:「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很明確的告訴我們心性與心念的大作用力,我們當把握各種境遇來修養心性,使之明明白白、定然存正、安適其所。

「六品」、養命(靈命)

這裡的命指的是「靈命」,不僅是吾人的生理生命,而是内在靈性(元靈)的存在狀態,精神層面的成長提昇。因為體認到「吾」不只是個體小我的存在,不滅的靈性協助人們超越生理的局限性,達到更高層次的心靈满足和内在平衡。「合境」意味着與環境融合,小周天應和大周天,與宇宙本源的連接,是一種氣場的和諧,個人需修煉自己與元靈合而為一(身、心、靈平和愉悅狀態,即天人合一的境界),與元靈合應去行執此世下凡的使命。與元靈合一體時肉體並不會感覺被控制,更不會意識不清,其仍保有自己的思想與判斷力,也往往有「福至心靈」的感受,或是突如其來之靈感,或是清明無礙之洞見與智慧。養命可以說是「藉假修真」—藉吾人肉體(假身)修練識得真命(靈性),本元靈修純真,本心性修清明,本身命修靜定,共生共開懷。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