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因緣的遞轉,是⽣死輪迴的巨輪。⼈是六道輪迴中的⼀種眾⽣,⼈是上⼀世某眾⽣的轉世,⽽⼈的死是下⼀世眾⽣的⽣。⽽在這之間的轉換過程,「因」「果」似乎緊緊相依,有了種⼦「因」,在「緣」的助⼒下,就往不易轉寰的「果」產⽣。
要得善終,必然必須經過老死的三階段,第⼀階段:老死前,第⼆階段:死亡過程,第三階段:重⽣。
⾸先 ,「老死」對現在活的⼈是未來果,是必然要⾯臨的境地,所以,要有善果,就需植育善種⼦,對「愛」「取」「有」這三個現在因,要認真⾯對,就像帶個⾏囊沿路撿寳⽯的旅⼈,⽤⼼如何「平衡」,最後才能元氣滿滿地踏上歸途,⽽沿路上的⼈、事、物的應對皆可化為善緣。
再次,在死亡的過程,有⾃⾝能⽤⼼的部分,也有親⼈需協⼒的地⽅。佛教認為:⼈是由身體及精神意識的綜合體,常說的「四⼤」皆空,是指構成⾝體物質基礎的⼟、⽔、火、風四⼤元素,⽽在死亡過程是四⼤元素逐次消融的過程,亡者若能接受如蟬蛹脫殼般地,以沈穩的⼼態去⾯對激烈的變化,⽽陪伴者,對死者以其⽣前能接受的禱詞,莊嚴細述陪伴,我認為,在逝者今⽣最後⼀⾥路上,必有助益。⽽這些都是在⽣前需⽤⼼的習作。
第三,也是關鍵的時刻,除了上乘的修⾏者,不必然進入「無明」1的境地,⼀般⽽⾔,皆會進入「中陰」2之旅,依聖嚴法師講述說:⼈過世之後,是依四種原則決定他的去處。⼀是隨重往⽣,隨他⽣前所做善惡諸業中最重⼤的,先去受報;⼆是隨習往⽣,隨他平⽇最難⾰除的習氣,⽽到同類相引的環境中去投⽣;三是隨念往⽣,隨亡者命終時的⼼願所歸,善念則轉⽣⼈間、天上,惡念則轉⽣三惡道中;第四隨願往⽣,發願學佛則往⽣佛國淨⼟,或轉⽣⼈間繼續修⾏。這⼀關鍵時刻的演變,尤其「隨念」是重要的,在⽣前即應盡⼼竭⼒多積疊善的資糧,並減少不良習氣,⽽在中陰境,善念不離⾝。若能再辨識出⽩光,⽽週遭的眾⽣⾝顯⾦光或⽩光時,那就勇敢進入下⼀世的旅程吧。而在這過程中維持亡者⾝後週遭環境的肅穆、和諧,是親⼈應該注重的。
在第三的階段中,究竟是靈識及其助緣所幻化的外境,或有更深奧的機轉,仍有待考證。我認為⼀直保持善良的⼼態,克除貪嗔癡的薰染,則鏡境相映,必得以善終。
備註1:無明
誤知或無知之義。
佛教⽤語 ,分為「⼀念無明」及「無始無明」;「⼀念無明」,阿賴耶識中因累世業⼒所含藏的煩惱種⼦,因外緣助益,突然會有⼀念煩惱產⽣,由於這⼀念⼼動,就導致眾⽣繼續因受⽣⽽輪迴⽣死。「無始無明」,是指雖已克服了五蘊引起的煩惱障,但眾生對法界實相仍⼀無所知,又稱所知障。要直至佛地的湼盤界,才能解脫此等上煩惱。
備註2:中陰
梵語antarā-bhava、藏文:bardo。又譯作中蘊、中有。
這個詞句的意思是「中間」,總合起來共有六種不同的中陰。狹義的中陰,指人過世後、未投胎之前的特別階段,稱為死亡中陰,在這個過渡的階段,會靠著自己往昔的行為業力慣性或外縁,在五趣六道中去找他的緣分轉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