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

「一生,就在兩個呼吸之間」,人生就是第一個呼吸跟最後一個呼吸,以呼吸為錨,定情緒之浪,渡己一生。

「一生,就在兩個呼吸之間」

開始注意呼吸,是因為慢跑。十幾年前,由於工作關係,我常駐大陸。因為隻身前往,為了打發時間,決定培養一項嗜好。選擇了慢跑,因為這項運動簡單,不用呼朋引伴,只需要一雙跑鞋和運動服就足夠了。那時,慢跑也已經成為了一項熱門的大眾活動。我喜歡的小說家,村上春樹也是慢跑愛好者。他寫過一本書「關於跑步,我說的是⋯」,書中描述了跑步給他帶來的影響和改變,我對此深感著迷。

自此到疫情前,我維持每週40到50公里的跑量,也參加一些路跑比賽。沒有參加訓練課程,完全依靠從網路、書本、與跑步過程中自己摸索。可能勉強稱得上是“runner “吧!

剛開始跑步時,我把注意力集中在和跑步姿勢和肌耐力的訓練。慢慢地(實際上也花了好幾年!)也體會出呼吸也是另一個關鍵技巧。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節奏:3-2。就是配合步伐,鼻子吸氣3步後,然後吐氣2步。只要掌握這個要領,呼吸不再短淺而急促,與身體的連結也平順很多。

最有趣的是,以前跑步時,總是帶著手機或iPod ,出發前就會準備好播放清單。沒有音樂或Podcast,會覺得跑步過程有點無聊或枯燥。把呼吸調勻後,反而覺得這些東西變得多餘。沒有了耳機的干擾,可以更專注於身體的律動,身旁的環境、或是思考工作或生活中的問題。隨著思緒自由的浮現、離開,甚至會不經意的進入所謂的「心流」或「放空」的狀態。我也漸漸體會到村上春樹所說的:雖然無聊,只要能持續,最終都能產生某種類似「觀照」的體驗。

幾年前,由於需要接受手術,不得不停下慢跑一段時間。術後照護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恢復呼吸功能。這讓我對呼吸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肺臟是掌管呼吸功能的器官,但它本身沒有肌肉,因此必須依賴周圍肌肉的力量來完成呼吸。人體從脖子到腹部有20種以上的呼吸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位在肺部底端的「橫膈膜」。雖然稱之為「膜」,但它實際上是一塊很厚實的肌肉。它的功能就像是一個活塞,吸氣時橫膈膜向下降,空氣便進入肺中;吐氣時橫膈膜向上提升,肺臟隨之鼓脹或收縮,從而完成吸氣和吐氣的過程。橫膈膜和人體的其他肌肉一樣,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然而,通過訓練,橫隔膜的力量可以增加,從而提升肺臟的伸縮力,使呼吸加更順暢。

訓練橫膈膜最好的方式就是腹式呼吸法。與運動時常用的胸式呼吸法相比,腹式呼吸法的基本原則是以鼻子進行吸氣和呼氣。一般人往往會重視「吸」,但實際上「呼」才是關鍵。吸氣之前要好好把氣吐乾淨,這也就是解釋了,為什麼「呼吸」這個詞是「呼」在前,「吸」在後。

為了提醒自己用鼻子呼吸,我會緊閉雙唇,並將舌尖頂住門牙上方的後端,自然地將舌頭接觸上顎。一開始需要刻意練習,但習慣後也就很自然了。現在,我已經恢復運動和跑步,肺活量似乎也沒有受到什麼影響!

開始接觸佛法後,了解到呼吸不僅對身體有幫助,還對心理和情緒有莫大的助益。佛法中提到人世間所有的煩惱可以歸納為五毒:貪、瞋、痴、慢、疑。我對於「瞋心」有特別深刻的體會。自己的情緒經常受到生活或工作上的影響。當面對的人、事、物不如預期時,我會輕則生悶氣,重則暴怒。

佛陀教導我們,大智慧其實就在身體之中。詠給.仁波切在他的書中用了一個很好的比喻:身體和心的關係就像是杯子和杯中的水。如果把杯子放在桌子邊緣或不平的表面上,水就會晃動或灑出來。但是如果把杯子放在平坦穩固的地方,水就會保持全然靜止的狀態。所以如果能藉由呼吸把身體這個杯子安住了,「調心」也就容易多了。

我逐漸學會了,在感到瞋怒時,立即提醒自己把舌頭頂住上顎,把呼吸調慢、調勻。而這幾秒到幾十秒的緩衝時間,可以先讓情緒的波動得到平緩,從而理智可以發揮作用。

在修行的道路上,我還是一個初行者。然而,學會將呼吸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已經給我帶來很大的幫助。現在,每天起床,我會先靜心做幾個深呼吸,讓自己的一天從平靜的呼吸開始。在白天的生活中,無論是行進間,工作中,用餐中,還是塞車時,當感到無聊或煩躁時,就會提醒自己專注在呼吸上。

瞋心,沒了嗎?還是常常有的(至少,家人這麼說!)。如果把情緒比喻成波浪,那麼有時候,呼吸這個「錨」還是來不及放下,或者風浪太大,發揮不了作用。但我想,只要開始了一個正確的方向,再慢慢「渡」過去,應該是可以的!

「一生,就在兩個呼吸之間」是一位禪師回答弟子關於人生長度的問題。人生就是第一個呼吸跟最後一個呼吸。看似雲淡風清,但真的也是如此,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