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比未來更不可預測」 – 俄羅斯諺語
年末時,我接到一通陌生來電,對方自稱是我小學同學,XXX。聽到這個名字,我腦中一片空白,完全想不起有這個人。如今電話詐騙層出不窮,我立刻警覺起來。原本想直接把電話掛掉,但這個自稱是我同學的人卻不死心,我只好耐著性子聽他說下去。
他興奮地告訴我,幾週前在公園發傳單的時候,碰到一位老太太,兩個人閒聊後發現竟是同鄉,頓時熱絡起來。老太太隨口問起他是哪所小學畢業的,他回答後,她緊接著問:「那個班?」,他不但記得,還把畢業班導師的名字說了出來。老太太睜大眼睛看著他:「我就是那個班導師⋯」。
與老師這個偶遇,讓他興起聯絡當年同學的念頭。這也太巧了!但我仍心存疑問。然而,塵封已久的記憶慢慢浮現出來,我開始對來電者有點印象,也想起老師的名字。離開那個小鎮已40多年了,對它的記憶仍在,卻只剩幾條街道、場景、人物。我不確定是否還想重提往事!
他熱心地邀請我參加他建立的群組。在他和幾位同學的努力下,群組的成員越來越多。大家回顧往事、熱烈分享,整個群組愈發熱絡,美好的回憶總是讓人感動。有人分享了小學畢業照,我看著照片,回想當年,再看看現在的自己和同學們。心𥚃不禁感嘆:變化真大啊!小時候,我總『以為』某些同學聰明過人,口齒伶俐、才思敏捷,未來必定是成就非凡。也『以為』許多同學和我一樣普通平凡,無所期待。時間快轉至今,他們的人生發展和歷練卻與當年我的想像大相逕庭,甚至截然相反。其實,我自己也一樣。小時候的願望或擔憂,後來並不一定如預期發生,但對當時的我而言,這個『以為』卻是很重要甚至是糾結的!
過去是已然發生的事,最終成為「回憶」。而「懷舊」就像是一只篩子,過濾掉歲月中的紛擾和不如意,只留下溫暖和美好。人們常說,過去的社會更安定,政治較少紛擾,年輕人比較吃苦耐勞,生活與房貸壓力也較輕。真是如此嗎?
前陣子,我讀到《致富心態》的作者Morgan Housel寫的一篇文章。Morgan告訴妻子(當時還是他的女朋友),他懷念23歲時的生活:擁有一份好工作,沒有小孩,週末能與她睡到自然醒、散步、享受美食。那簡直是人生的「泰姬瑪哈陵」!
「你在說什麼?」妻子反駁道:「當時的你比任何時候都焦慮、緊張、壓抑。」
Morgan 細想後,真是如此!當時,他對剛起步的職涯感到茫然,充滿不安全感,既擔心無法勝任、會被開除,又害怕與女朋友的關係不穩固。事實上,他當時恨不得時間快轉,好讓自己儘早度過那段煎熬的日子!他引用一句俄羅斯諺語:「過去比未來更不可預測。」(The past is more unpredictable than the future.) 回顧過往,我們記住的往往不是當時的真實感受,而是基於現在的認知,去想像當時「應該」有的感受。
我想起曾讀過的小說《日間演奏會散場時》。內容講述僅有三面之緣的吉他演奏家與女記者的愛情故事,劇情或許帶些不切實際的浪漫,但作者平野啟一郎對「過去」的描寫極為深刻:
「人總是死心塌地認為,能夠改變的只有未來。可是實際上,未來經常在改變過去。可以說被改變,也可以說是自行改變。所謂『過去』,就是這樣纖弱、易感的吧?」
二千多年來,佛法也提醒人們應慎對過往,《中阿含經》有偈曰:「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復未至。」金剛經亦云:「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小學同學群組熱鬧了一陣子,我真心感謝當時和我聯絡的同學,要不是他的熱心,我也沒辦法和這些沈寂的回憶重新聯結。不好意思的是,他請我幫忙聯絡一位幾年前曾經碰面的女同學參加同學會,我卻無法達成。幾年前,在那次氣氛融洽的聚會中,這位女同學突然提起童年的一段往事:當時,有位同學為她取了一個不雅的綽號,許多男同學跟著起鬨,以此稱呼她。以今天的標準來看,這無疑是「言語霸凌」。她說到激動處,不禁潸然淚下。我當時很驚訝這段童年陰影竟如此深刻,傷害、困擾了她數十年。
我給這位同學發了同學會邀請,但就如預期的,她沒有回應。這段童年回憶,對她而言,或許仍是難以承受的重量。若有機會再見,我不會勸她忘記那段不快的記憶,因為我並非當事人。但我想對她說一句我很喜歡的諺語:「回首過往,但輕拂而過吧!」(Look back. Don’t st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