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修行 — 靜心與身體感知導航

「靜心」可以超脫一切煩惱,達到清淨圓滿的境界。從身體反應感知內心狀態,不論執行靜態或動態的各種方法,只要能讓心沉靜下來,呼吸深度均勻、節奏平緩,有助緩解壓力,擁有神清氣爽的狀態,都是良好的靜心方式。

近幾年來世界各地關注靈性、修行主題的群眾越來越多,在Youtube打上healing(療癒)、meditation(冥想)、spirit(靈性)等關鍵字,可找到各式各樣的創作頻道,訂閱人數從數萬人到數十萬人,流通的資訊量極為龐大。拜網路科技之賜,人們接觸參與靈性、修行的路徑更加多元親民,包括書籍、藝術創作、音樂、演說、課程、影片、Podcast廣播….等等,只要輸入關鍵字便可輕鬆找到自己喜愛的主題。最近去逛大賣場,走進位於商辦大樓一樓的墊腳石書局,正面第一排暢銷書櫃位所擺放的皆是關於心靈療癒、瑜珈、正念呼吸、靈性覺醒、自然療法….諸如此類與身心靈相關的書籍。可見在繁重的生活壓力之下,如何活出健康、快樂,維持身心靈平衡,儼然已是許多現代人心之所向。

剛接觸身心靈的人們大多會有這些疑問 —- 我該如何修行? 什麼是正確的修行方式? 我想就我個人經驗提供一些修身之建議。

首先,修行不侷限在道場,不等同於宗教,不拘泥於型式,只要我們時時刻刻保持明澈覺照的心,清楚明白自己的心在何處,隨順而行隨遇而安,就是在修行。不論是那個流派的靈性訊息或靈性工具,都不約而同傳遞著相同的指引,引導人們回到本心找到自己,透過不同的方法幫助我們憶起自己究竟是誰? 為何而來? 將往何處去?

「我是誰?」是每個人必曾提出的疑問,它反應出人們對生命意義的叩問與追尋,同時隱含著想要理解人、靈魂與神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的動機。到目前為止,我認為最能說服我的的答案是:每個靈魂都是神的一部份,在來到地球之前記憶會被清除,如同喝下孟婆湯的功效,我們會遺忘自己從何而來,卻又必需憶起自己是誰才可找到與神合一的回家之路,這是靈魂的必修功課,同時得藉由人的身軀這個物質載體,搭配心的導航,來實現這趟地球體驗,這也呼應了身、心、靈三位一體的關聯性。關於「神之手」為何要如此精心安排靈魂體驗的始末,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與神對話」一書。既然每個人的靈魂都來自於神,無論是任何信仰、種族的人,身上都具有神性,神性的我即是永恆存在的真我。神性的我攜帶著神的本質,它充滿了平靜、喜悅、包容與愛,就像是純淨的光毫無偏見地照耀著大地萬生萬物。佛教稱這個狀態為「涅槃」,超脫一切煩惱,散發自性之光的清淨圓滿。

我們都是凡夫,想要達到超脫一切煩惱清淨圓滿的境界,是否太過高遠不切實際呢? 其實不然,相較以往刻苦修道的出世修行,適合現代人的生活型態及價值觀的修行工具持續被宏揚推廣,「靜心」是簡單入門的選項之一。靜心的方式很多元,能讓心沉靜下來的方法因人而異,不見得一定是靜態的靜坐冥想,動態的抄經、畫畫、打太極、伸展…等活動也是有所助益,好比我個人在運動或做家事的時候較容易放鬆,而後才靜得下心來。如何才算是有達到良好的靜心品質呢? 可從觀察呼吸來判斷。呼吸深度均勻節奏平緩,不會忽快忽慢,心輪放鬆,神清氣爽。經常靜心能幫助我們從繁忙的生活中抽離,沈澱心靈緩解壓力,心常處靜,靈性愈向上提升,《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字字珠璣的經文恰可為靜心妙用做印證,「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兮皆歸」,「如此清靜即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除了靜心,還可練習觀照覺察自己的行為及感受,進而跳脫習性迴圈,也是另一種靈性升華。我們的身體是一部誠實的導航機,身體和心為最佳合作夥伴,心能感知情緒,情緒會牽動身體。例如: 當感到開心、愉悅時,情緒是平穩,身體是放鬆,呼吸是深沈穩定的;當感到束縛、壓迫時,情緒是焦躁不安,身體是緊繃,呼吸是急促短淺的。日常生活中情緒出現高低起伏乃是正常現象,但若在遇到某些特定狀況時,情緒及身體總是出現不安緊繃的反應,經過長久時間仍舊無法忽略它、消化它,甚至越來越加劇,那就代表這個特定狀況是我們必需去面對跨越的課題,有意識地投入精神穿越生命課題的過程,便是逐步在還原真實的自己。不必厭惡抗拒這些課題的存在,把他們當成是幫助我們找回自己的一份禮物,沒有這些禮物我們看不見自己的「不是」,也就無法成為自己真正的「是」。當生命課題一層層的被剝開後,我們內在的光以及本來面目也會越來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