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相依—-了解生命的意義,死亡何懼?

「死亡」即為「往生」,只是這一生的死亡,進入另一生的開始。明白生命的實相,理解生命的意義,自然領悟生死循環本自然,生也不足為喜,死也不足為懼!

前陣子家中長輩病體益弱,看到鄰居老媼病故有簽屬生前契約,興起要效法的意念,要我尋訪相關資料。搜尋看到民間往生生命禮儀中做七、做旬誦經的諸多儀軌,不清楚用意,以致無法判斷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件事?如何決定操辦內容?興起想請示神佛往生辦後事意義,現代人該怎麼處理、看待這件事? 遂請師姊幫忙代為詢問。

神佛慈悲體念我們為人子女想要盡孝,正確理解先人離世喪葬儀軌的意義,觀音佛母應示開明:「不知生,焉知死?生死相隨本是道理。理不清,道何謂?…」「子之疑,甚有意。然在面對生死對談之前,必須先問吾人,生是何事?死又何為?因業隨生,死業隨從,生亦隨死,死亦更生。足以具為,不足為懼。因然乎?當事者平心以對,旁祀者靜心為宜,互以祝福,各自來路好走!至於亡者之魂魄歸依行程,只有兩個七的關卡…。待日後有機緣再敘談之。當知曉 ~ 人之重在意識境影形塑負之,聖之輕在無意識氛想之擾。此分別矣,無它。」

觀音佛母提醒我們生命的意義何在?活著是為了什麼?這問題一直是哲學、科學、形而上學及宗教所思索的主題。前人在不同的文化環境與意識形態背景下也給出了很多的多元化推測。不同文化與不同的人對這一問題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某些程度上,每個人追尋得到的答案會各不相同,好像有點無意義,但是追尋答案的行為非常有用,會讓你對生命的本質有一定的理解,從而帶來心靈的平靜。

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浮現的是小時候課本根深柢固的刻板名言—-「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在這裡我也不定調一種說法,因為100個人可能會有100種說法,來源論、目的論、信仰論、利他說、偉大說、幸福說、成功說、活在當下說….

但生活與生命卻不同,生活的意義在於自我的成長,不僅是肉體的生存,更在於心靈的成長。生命的價值在於與他人互動、生命的分享,在於社會責任及歷史責任的承擔和延伸。因此,生活的意義並非恆久不變,隨著年齡、身份轉變會有階段性差異,但是生命的價值、真諦應該是更高的視野與亮度。

佛教稱「死亡」為「往生」,認為這一生的死亡,是進入另一生的開始,為另一次生命的開展尋找出口。所以說「生死一如」,是要眾生學會看淡生死,進而勘破無常,領悟生死循環本自然,生也不足為喜,死也不足為懼!珍惜有限人生求精采,自利利人,而不是生命長度。當理解到個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以後,當身體有了生理的病樣、生命的自由度降低或喪失,當事者及旁者自可平心看待死亡,珍惜生前盡孝、和樂相處。至此,我也明白神聖之前提過,親人往生的誦經,家人一個用心誦經比請外人十個人手還有效果,因為「心念」遠比往生後各種意識形態塑造的形式儀軌,來得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