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心自照

觀心無常 安住真常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一切法都是為了對治眾生心中的煩惱,調伏眾生的心,所以一切無明、煩惱與解脫的根源都在「心」。釋儒道教有一個重要的內觀修持方法,透過觀察和照察自己的內心,可以達到對心靈本質的深入認識與覺悟。

「觀心」是指向內反觀自心,自己通過觀察心念的起伏、變化和本質,了解自己的心靈狀態,經由內省和自我覺悟的過程,通過「照見」心的本質,內觀本心的明覺,摒棄人的執著,達到心的寂靜與清明,回復每個人本具的純真、清淨本心或真如本性,自己內在佛性(自性)回歸本然清明的狀態,就能回應我們生而為人的使命。

為什麼要內觀本心?因為別人或外在的智慧和經驗雖有助於自身的成長,但自身的品性、能力和修為,只能自己培養和付出,才能真正擁有並成就自己。人容易被外界的壯麗景觀或繁華事物所吸引,落入塵世,卻忘了人的內心像一面鏡子,能夠反映出真實的自己,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認識真我。當自修本命到清澈無塵,純淨無染時,內在的智慧與靈性便會自然而然地顯現,感知外界一切。

如何內觀自心內觀自心練習的方法有靜心冥想、情緒覺察、身體覺察、反思性寫作、內心對話、觀察自我判斷等,以靜心冥想來舉例,閉上眼睛,開始觀察自己的呼吸,感覺自己的身體。也許可能就會察知自己的心跳比平常快,甚至有些緊張,腦海裡充滿了各種未解決的事情或很多念頭不斷湧現。不要急於解答,而是保持開放的心態去聆聽內心。或許可能就會突然意識到自己強烈的「責任感」,不斷加重對自己或別人的期望;或是自己對「失敗」的恐懼,成為情緒焦慮反應的根源等等。這時再進一步內觀,問自己:「為什麼我對自己和別人這麼苛刻?這樣的期待對我有益嗎?」不斷通過反問自己的反思過程,放下對完美的苛求,開始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且擁有更多的耐心與放鬆。這種內觀需不斷反覆練習,當感到焦慮或不耐煩時,停下來觀察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越來越進步。

觀照自己本心能幫助我們深化對人生的理解,提升智慧,從而更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與變化。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從我們的心識中生出,心是萬象的根源,所以「心生萬法」。 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和經驗皆源於內心,從而提醒我們要洞悉內心所思並調伏心念,使自己的心流能平静、心識更清明。藉各種境遇來修養心性,使之明明白白、定然存正、安適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