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下旬,楓葉見傾的季節,和家人去日本旅遊。由於許多賞楓景點是禪寺或佛堂,正好利用這個機會,把自己在上課及閱讀的心得複習整理一下。佛教建築及其歷史,幫助我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更加具象及生活化。
其中有幾個景點特別印象深刻,在這邊,和大家分享一下。
大須觀音
大須觀音(圖1)位於名古屋市中心,熱鬧的大須商店街旁。創建於1333年,與東京淺草寺的淺草觀音和三重縣的津觀音並列為日本三大觀音之一。原址在約100公里外的岐阜縣,由於多年洪災,1612年由德川家康搬遷到此處。
家人沒有興趣,我獨自到訪的時候已經是傍晚時分。來寺的遊客不多,但旁邊商店街的人潮已經開始熱絡起來。大須觀音寺外觀經過數次重建,雖無歲月痕跡,但步入大殿,依然能感受數百年來綿延不斷的香火。
大殿像前有一幅寫著全漢字的木牌。引起我的注意,仔細一看,它寫著:
「 觀世音 南無佛 與佛有因 與佛有緣 佛法僧緣 常樂我淨
朝念觀世音 暮念觀世音 念念從心起 念念不離心」。(圖2)
短短幾句話,簡單易記,提到了佛法中的因緣、及佛、法、僧皈依三寶。上網查了一下,才知道這幾句偈是延命十句觀音經。它是日本禪宗的輔助法門。當修行者無法採取「禪」的方法修持時,它成為一個延續自己肉體生命及續佛慧命的方法。據說在中國及台灣已失傳,是聖嚴法師重新請回的。
我對 「與佛有因 與佛有緣」這句話,有特別的感受。曾聽過曹興誠先生的演講,他提到有兩個字是佛法的核心,是與其它宗教思想不同的唯一特質。那兩個字就是「緣起」1。
曹先生進一步引用演培法師在他的著作中的論述。佛陀在滅寂前,傳授了佛法的思想和要義,並沒有留下著作。後代的弘法者,本著佛法的宗要,將其演變或創新。佛法本是助人離苦得樂,隨著時空有所適應,無可厚非。但不免有些教派變質了。而「緣起」,作為佛法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判斷是否合乎佛陀教義的一個重要依據。
曹先生是台灣半導體業界的前輩。創立聯電集團,可謂一代梟雄。他在退休後接觸並弘揚佛法,應該也是與佛有因,與佛有緣。
離開大須觀音寺,走到商店街逛逛。由於要搭地鐵,回程又經過大須觀音,但這次是從外面鐘樓走進去。看著通往大殿的長階梯,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與它和十句觀音經結緣。
圖1 名古屋大須觀音寺
圖2《延命十句觀音經》
東福寺 方丈庭園
東福寺是京都賞櫻的著名景點,今年舊地重遊。這次因冷冬延遲,紅葉不如過往,不免有些失望。但重訪寺旁的方丈庭園,卻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方丈庭園是融合了傳統和現代藝術抽象概念的禪宗庭園,由日本造園家重森三玲於1939年完成。它是以方丈為中心由東、西、南、北建造而成。四座庭園的八個主題:「蓬萊」、「方丈」、「𤅗洲」、「壼粱」、「八海」、「五山」、「井田市松」、「北斗七星」,構成了所謂的「八相之庭」。「八相」源自佛教思想,代表佛陀從入胎到涅槃的八個重要階段。
四座庭園中,我對南庭和北庭印象最為深刻。南庭是典型的日本枯山水(圖3)。15個大石或坐或立代表蓬萊等四個仙島。白沙以幾何線條區隔並刻劃出八海。庭院角落則以高低苔蘚刻畫出代表京都的五山。
北庭(圖4)則是以苔蘚和鋪石形成對比的格子圖案。而隨著深入花園,圖案的排列變得不規則,苔蘚也漸漸地稀疏。據說代表佛陀的涅槃。
而八相成道2是要告訴我們什麼?淨界法師說:「佛陀他必須經歷我們凡夫所經歷的所有的事情,然後再從這個地方覺悟,就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換句話說,佛陀不是生來即是神,他是經過人生經歷,之後才覺悟的。
八相之庭完成時,重森三玲已經43歲,是知名的的學者和作家。但這卻是他第一個庭園設計作品。往後,他又完成近200件作品。但他晚年時曾說:「我已經無法超越東福寺庭園了。」或許當時他已經將全部的心力都付出了。
我沒有找到重森三玲詮䆁他自己作品的設計理念及背後的寓意。據說一些西方的訪客望著八相庭園會不自覺的落淚。一件好的作品,是可以穿過時間,不分宗教、語言、文化,帶給人們不同觸動及撫慰。
圖3 本坊庭園 南庭
圖4 北庭
圖片引自東福寺 本坊庭園
備註1
緣起: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起!一切有為法生起所憑藉的四種緣,即: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從果從因生、相由緣見、事待理成、多從一生、有依空立、佛是人成六條定律中,可以進一步的認識「緣起」。而有情眾生的生命流轉是由「十二因緣」因果相續而成的。
備註2
八相成道:是釋迦牟尼佛從出世到成道所經歷的重要階段,這八個階段也表達了佛教的教義和修行方法。這八個階段分別是:出胎相(降生)、出家相(離家出走)、降魔相(對魔考驗)、成道相(成佛)、轉法輪相(初轉法輪)、度生相(度化眾生)、入涅槃相(涅槃入滅)、遺教相(遺教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