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莊子
最近我在Netflix 看了一部引起廣泛討論與觀眾共鳴的英國影集—《混沌少年時》 。全劇僅四集,除了令人驚豔的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更深入探討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挑戰,使這部作品成為難得一見的佳作。
劇情從警方衝入13歲少年傑米.米勒(Jamie Miller)家中開始。他因涉嫌殺害女同學而被捕,並帶回警局偵訊。我相信大多數的觀眾和我一樣,很難相信這個瘦弱、矮小、靦腆,甚至在捕時緊張到尿溼褲子的少年,竟會是一名殺人犯。再加上Jamie 無助地一再向父母、警方與律師否認犯行,我「安心地」認為這只是個誤會,事情會逐漸水落石出,Jamie終將獲得清白與公道。
第二集和第三集分別從學校所面臨的社交焦慮、同儕壓力、及網路霸凌,還有Jamie接受心理學家諮商的角度,探索他的心理狀態及犯案動機。在這𥚃我先按下暫停,因為我感觸最深的,是第四集的完結篇。
這一集的時間已經推進至案發十三個月後,焦點轉向Jamie的家人。那天是Jamie父親50歲的生日,母親精心為他準備早餐。父親也收到了還在獄中,預計四週後審判的Jamie所親手畫的生日賀卡。一家人試圖在窒息的壓力和焦慮中,奢侈的撥出一點喘息空間。
沒想到這樣的平靜仍是奢望。停在車道上的箱型車被人用噴漆塗上「NONCE (戀童癖)」。他們再次被嘲諷和鄙視淹沒,父親因此情緒崩潰。
當孩子被指控犯下這麼嚴重的罪行時,父母雖無需𠄘擔法律責任,卻無法避免背負內心的自責,以及外界對他們教養失敗的責難。他們知道自己並非完美的父母,但相信在Jamie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給予了足夠的愛與支持、自由和空間。然而,面對眼前的事實,他們不禁懷疑:「We made him? 」 (是我們造成了這樣的結果嗎?) 如果真是他們的錯,那為什麼在同樣的環境下,Jamie 的姊姊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性格與行為?這樣的疑問與自責,將無止盡地糾纏著他們。
我特別喜歡Jamie 父母在情緒崩潰時彼此鼓勵的一句話:「I’m just interested in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today. 」(我只能解決今天的問題。)
這句話看似平淡,卻有種撐過崩潰邊緣的力量。
故事的結局是殘酷的。Jamie 打電話祝爸爸生日快樂,同時告訴他—他決定認罪。Jamie 並不知道媽媽和姊姊也在車上,手機是開著擴音的。這個家庭無可奈何地接受了現實,也只能接受一個又一個可預期的挑戰。他們所能做的,就是一次解決一個問題。
最近讀到一句禪語:「萬古長空,一朝風月。」有位和尚問崇慧禪師:「達摩沒來中國之前,中國有佛法嗎?」禪師答:「沒來之前這事先擱著,你自己的事怎麼了?」和尚不解,禪師又說:「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禪師想點醒的是:「一朝風月」是「萬古長空」中的一個片刻,但若沒有這個片刻,人便失去了連結。與其執著於遙遠的過去或不可知的未來,不如回到眼前的這一刻。佛法本來就在,達摩來與不來,其實無關緊要。
我們無法預知生命中會發生什麼意外,也無法避免突如其來的壓力與挑戰。恐懼、焦慮甚至崩潰,是人的本能反應。但如果能將注意力拉回當下,只專注在「我今天能處理的問題」,也許,就是最實際的解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