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是一種深刻的智慧,學會看破人、事、物的本質,不再執著於外在的幻象,強調的是自我心靈的解脫,從而達到內心的清淨。「放過」的核心內涵,是停止對他人或某件事的糾纏、苛責或干預,以智慧和慈悲對待他人和自己,不再執著於怨恨或報復。「放下」和「放過」,兩者是一種內外相互關係,有時同時運用才會調和。
我們常聽到「放過別人,也是放過自己。」放過他人,是因理解而對因果法則的尊重;放過自己,不讓自己糾結在負面情緒,是對解脫之路的堅定;用包容和大愛成就內心的平和與自在。佛陀曾遇到一位侮辱他的婆羅門,弟子們為此憤怒不已,但佛陀卻平靜地說:「如果有人送你一件禮物,你不接受,那禮物仍屬於他。別人的冒犯,我不接受,便不會成為我的負擔。」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因為別人的錯誤、傷害等冒犯而憤怒、怨恨。但放過別人,實際上是在放下自己的執著。
基督教也強調愛與寬恕,教導要愛你的敵人,放過對仇敵的恨意,選擇寬恕,因為神也已經寬恕我們的過犯和罪行。伊斯蘭教提倡寬恕和仁愛,強調寬恕他人是追隨真主(Allah)意旨的行為。不同宗教雖有自己對放過的詮釋與教導,但核心的精神都是透過寬恕得到內在的解脫,達到內心的平靜,從而得到自由與幸福。
生活周遭有時會聽到有人身體欠安、家庭失和、事業不順、感情不美、情緒不安、運途不遂等人生障礙與困擾,是源自遭受到冤親債主(累世與之有因緣的眾生)業力討報,宿世有牽連眾生冥積不平之怨氣導致。以前我也會有困惑?不是此生我所造的惡業,為何要我承受?但學習佛法後,可以體悟六道輪迴,此生投胎為人,皆是有些因果未竟完全所致,但至少生為人,尚有彌補改過向上的機會,反觀那些糾結在怨恨痛苦裡,不得解脫安寧的無形靈體有多苦?用另一個角度同理後,就願意誠心向牠們懺悔與之解冤釋結,勸其「放下」執念,了脫塵世之苦,從此解脫生淨土。
執怨的苦,道德天尊啟文曾啟示:「過河沙卒,滾身為泥,累身之重,不知輕放;怨執尤最,傷己傷彼,禍延子孫,無寧無日;化渡怨心,結成橋籬,沙河卒身,重新做人。」提醒我們渡化的要點是勸其放下。其實不管別人對你做了多大的傷害,自有天規、地律、人法規範,惡者此生未報,來生也需承受,就讓它們各自去運作、處罰,何苦執著在痛苦的深淵,讓自己也不得解脫。
在修行的路上,要學習放下什麼?才會沒有罣礙,可以越走越輕鬆自在,找回本自純淨的本性。放下執著,因為對人、事、物的執著讓人無法看清真實的本質。放下自我,執著「我」會讓視野變得狹隘,著重自己的利益;無我,才能讓心量變大、慈悲和利他。放下貪、瞋、癡,這三毒是導致人類煩惱和痛苦的根本原因,放下三毒可以提升內心覺悟的修行智慧。放下對名利的追求,若能放下對權勢和財富的執著,內心便能得到真正的安穩與滿足。放下對生死的恐懼,因為生死是自然法則,看破生死,才能活得自在。放下焦慮不安,因一切本無常,找回淡定從容的心,才能隨遇而安。放下分別心,因偏見帶來內心的矛盾與煩惱,放下後便能獲得內在的平靜與和諧。
當學會「放下」諸多,內心自然清淨自在,當然容易做到「放過」自己跟別人。當我們放下一切執念,自由與解脫便會到來,身心靈處於一種調和平衡的狀態,到色身結束那天,真正不執著、無罣礙、無怨執,靈性回歸本來面貌,自會「回」到心靈安適所在的「家」。《心經》:「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湼槃。」不就是這樣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