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我不只是我

我不只是我,生命是此生「我」與累世「吾」因果產生的共同體。

我是誰?這問題對不同人、不同宗教可能會有不同答案,即使同一人在不同年紀、不同階段也可能有不同體認。對你而言,到底我是誰?

這個問題從宗教的角度不僅是個人身份的探究,更是人與神聖力量、宇宙、他人及內在心靈之間關係的反思。基督教認為我是上帝的子民,祂所愛的孩子,擁有獨特的價值。佛教認為所謂「自我」其實是一種錯覺,並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自我或靈魂,應該是無我,也就是《金剛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要學會放下對自我的執著,找到心靈的平靜。

自己曾經有過這樣經驗,跪在廟裡玉皇上帝面前哭得不能自已,但我清楚知道那個哭的人,不是肉體的我,我意識清晰看著另一個在哭,用著我聽不懂的語言在跟神佛泣訴。後來機緣跟共修的同修聊天,原來不只我有這樣的經驗,才知道原來我不只是我,還有的存在。

如果我不只是我,那麼我是誰?以輪迴的角度說,今世的我百年以後肉體死亡,留下的是生生不息的靈魂,也是我們俗稱的元靈,前世、累世有形肉體消失,繼續延續存在的是無形元靈(吾)

既然知道我不止是我,現在的我是過去的繼續,未來的我是現在的延伸,就該善待此生的我。《三世因果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此生肉體與累世無形的因果有關,所以當有挫折遭遇所謂因果業力時,有些人無法接受—-我此生如此善良,並未為非作歹,不是我做的,為何要我承受?我看過星雲大師如此詮釋 ~ 因果是不能改變的,但因和果之間還有一個「緣」,因為有「緣」的加入,因果之間的關係就不一樣了。就像一棵大樹的長成,本身的種子決定果實的品種、酸甜,但是成長過程中的土壤、水分、肥料、陽光等助「緣」的條件好壞,都可以影響結果的品質。

所以自己才是可以轉換業力,化解因果的人。當人在受挫的時候,只有願意停下腳步來思考自己真正的問題,重新審視人生課題,調整生活步伐,學會好好善待自己的生命,學著去破除我見、懺悔過去、正心正念、無相布施1、放下執著及貪嗔癡、願意自我改變的人,靈性才可能有另一個境界的成長,才有機會趨近真正的大自在圓滿狀態。

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早些體悟我不只是,好好認識,把握此生我立身行道的機會,回復本自清淨的心,「行盡世間天下路,唯有修道不誤人。」在業力還末出現前就趁早行善積德,為自己產生福報改變因果。

備註

無相布施:指的是不求任何利益,不計任何代價,完全為了眾生的需要而行的布施,也稱不著相布施,不執著於「施者」、「受者」、「所施之物」三者。